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民族宗教 > 宗教常识
基督教基本知识
  • 信息来源: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17-11-06
  • 字体大小:【

                              基督教基本知识

宗教起源

基督教属天启宗教的一支,但因其主流教派尊奉耶稣为神,与犹太教、伊斯兰教存在差异,因而又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上半叶,耶稣开始在亚洲中东地区的会堂教诲世人知识、传播天国的福音、救治百姓各种病症,陆续收了西门彼得(圣伯多禄)、安得烈(圣安德鲁)、大雅各(圣长雅各伯)、约翰(圣若望)、腓力(圣斐理伯)、巴多罗买(圣巴尔多禄茂)、多马(圣多默)、马太(圣玛窦)、小雅各(圣雅各伯)、达太(圣达陡)、西门(圣西满)、犹大在内的耶稣十二门徒。约28年,耶稣因以犹太人的君王自居,并自称为神的儿子和弥赛亚而被捕。最后耶稣被转交到罗马帝国政府,以磔刑的十字架刑处死。 三天后,耶稣的门徒和信众据称看到了耶稣复活和升天,并借此在耶路撒冷组织了宗教团体耶路撒冷教会。是为早期基督教历史上的“犹太教拿撒勒派”,或“犹太教耶稣派”时期。

当时耶路撒冷教会在伯多禄的领导下,过着禁欲主义和共同财产的修道生活,同时展开传教活动,并伺机到远离耶路撒冷的地方活动。另一方面以圣保禄(保罗)为首,因遭到犹太教会的主流教派迫害而分散到各地的犹太裔希腊人(Hellenist),已将精力投入到传道上;犹太人和外邦人纷纷皈依,并成立了安提阿教会。 而耶路撒冷教会则在伯多禄和众门徒被逮捕后,由最有资历的长老雅各代行领导,担任耶路撒冷教会首任大主教。公元48年与49年左右,安提阿教会因重视外邦人和采取适应外邦文化的策略,所以与严格遵守律法的耶路撒冷教会发生教义冲突,雅各对此进行了仲裁,定下外邦人四条规定,而诸如割礼等犹太人遵守的律法、习俗一并免除的妥协方案。 此后,各地也相继以独立性和自治性为基准成立教会。

随着内部的差异扩大,犹太教拿撒勒派形成遵守安息日、割礼等犹太教律法的犹太人基督徒(Jewish Christianity),遵从外邦人传统和习俗、推崇《保罗书信》的保罗派基督徒(Pauline Christianity),遵从抹大拉的玛丽亚是耶稣合法继承者、推崇《约翰福音》的诺斯底派基督徒(Gnostic Christianity)。三者里保罗派占据主流,因而主流学术界认为保罗是基督信仰的实际创始人。2世纪初,依保罗派为主体,三者里的部分基督徒共融为一派,自称为天主教(Catholicism),从各方面脱离犹太教(Judaism)。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认为教会是耶稣创立,彼得是教会的首任领袖,而非抹大拉的玛丽亚。2世纪末,因天主教高层推崇权威和信仰一体化,部分温和派的东方天主教会开始自称东正教会(Orthodox Church)。

自耶稣之后,基督徒在犹太教的律法基础上,结合耶稣和后来使徒们的言行,确立了基督教的教义,并将最主要的基础理论记在《保禄书信(保罗书信)》和《若望福音(约翰福音)》两部文献。 公元四世纪,东、西教会及罗马帝国政府依《保禄书信》和《若望福音》为基础,确立了27卷《新约圣经》的框架结构,并和希腊正教会《七十贤士译本》的全部56卷《旧约圣经》合为83卷本《希腊圣经》。罗马天主教会则剔除旧约4卷,合并12卷为6卷。基督教各派也以新、旧《圣经》脱离《妥拉》产生的犹太教各派,正式进入基督教时期。十六世纪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剔除新约没有引用过的罗马版旧约篇目,包括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传、智慧篇、德训篇、2卷巴路克书,确立其后新教的39卷《旧约全书》。

普世教会

公元1世纪60年代,圣雅各伯、圣保禄、圣伯多禄三位早期基督徒重要人物相继殉道。70年代,罗马帝国攻入以色列造成耶路撒冷圣殿损毁,耶路撒冷教会因犹太人的离去沉落,而希腊语文化圈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教徒则有了从犹太教里独立的志向。但基督教义与罗马帝国的多神教文化相斥,因此遭到批判,并且基督徒抗拒皇帝崇拜的行为,也成为主流社会眼中的异端份子。随后基督教因忤逆国家而在罗马帝国禁教,信徒也接连遭到以尼禄、图密善、德西乌斯、戴克里先皇帝为首的举国镇压和迫害。是为早期基督教遭遇的第一次大迫害。但基督教并未因此衰落。301年,亚美尼亚王国成为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311年,伽列里乌斯颁布了缓和政策。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颁布米兰赦令,成为合法宗教。350年,阿克苏姆帝国也将基督教国教化。

公元3世纪中叶,因耶稣的神性问题,基督教分成主张耶稣非神同体的阿里乌斯派和主张耶稣神人同体的亚大纳修派(希腊语:?μοο?σιος)。是为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的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确立了基本教义的三位一体理论,天主教会成为唯一合法教会,同时阿里乌斯派定性为异端。 君士坦丁一世死去,尤利安政变上位后,恢复多神教和施行迫害基督教政策,并让基督教在内部各派以及与犹太教的争斗过程中留下第二段屈辱历史,直到约维安上位后取消反基督教政策。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施行反对一切异教和天主教会以外基督教派的政策。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在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后,演变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公元5世纪,在成为罗马国教之后,帝国仍存在信奉古典宗教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元415年,基督徒在主教的发动和带领下,以清除异教名义在亚历山大港对古希腊文明的缪斯神庙进行了掠夺和破坏,并残杀了新柏拉图学派领袖希帕提娅。是为基督教犯下的第一次暴行,而基督教也自此从遭受迫害,转向了对外的异教和对内的异端施加迫害的道路。 公元431年,以弗所公会议召开,确定了玛利亚为神的母亲的基本教义,并强调耶稣的神人两性一位。而缺席会议,主张耶稣神人二性二位,并借此反对圣母说的聂斯脱利派被定性为异端,处以绝罚。是为基督教第二次分裂。此后,东方亚述教会在聂斯脱利学派基础上成立,并传播到波斯成为与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并列的宗教、又传播到唐朝,成为当时基督教信徒覆盖最广的一派,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后式微。

公元451年,迦克墩公会议召开,确定了耶稣同时拥有神性、人性的双性论,将阿拉伯、叙利亚地区持有单性论学说,但并未将单性论定为教义的教派定性为异端。是为第三次分裂。

东、西大分裂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天主教会在西罗马范围的罗马教廷与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教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也自此在拉丁语、希腊语两个的社会大环境下分别发展,是为东、西教会时期。随后数百年里,双方相继发生了关于罗马主教在天主教会地位的首席主教权争议、基督教礼拜仪式的差异化发展、圣灵从父来还是从父和子来的和子说、神职人员是否可以结婚争议、圣像破坏运动、罗马主教未经东罗马皇帝同意私自为查理大帝加冕问题、佛提乌从教会独立、斯拉夫语礼拜仪式的对错,以及摩拉维亚、罗斯、罗马、君士坦丁堡的教区争夺问题。

公元1054年,天主教会的罗马主教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米恰尔互相施以绝罚,断绝关系,基督教正式分成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和希腊正统天主教会(东正教)两派。是为基督教第四次分裂和第一次大分裂。但在罗马新主教继任后,双边恢复了一般交流,并商议如何解决两教会分裂的问题,以便找到最后统一的办法。而历代东罗马皇帝也因伊斯兰教势力攻入叙利亚、安纳托利亚造成的烦恼,更倾向于通过承认罗马主教的天主教会首座权来获得西欧各国的国力支援。但是因为教义的差异,导致的文化、组织、政治环境日益加剧。

公元1096年至1291年,罗马教廷为夺回被伊斯兰教占领的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展开了8次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宗教战争,即十字军东征。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十字军对东罗马帝国的平民进行了虐杀、掠夺、奸淫妇女的罪行,并设置新的君士坦丁堡教区大主教,破坏和篡夺了东方教会的教区制度,东、西教会自此正式决裂。于此同时,罗马教廷在历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还设立了无视耶路撒冷牧首的新耶路撒冷宗主教座,并在地中海东部的正教会牧区范围设立了以东方仪礼形式的大公教区。

13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前半叶,巴列奥略王朝的东罗马皇帝和此前的皇帝同样,倾向寄望于调和罗马当局以便寻求西欧援军,但遭到民众、贵族、修道士、教会举国上下压倒性的反对,所以皇帝的意图没有实现过。东罗马大臣兼军事统帅卢卡斯·诺塔拉斯[Λουκ?ς Νοταρ?ς]就曾针对罗马教会发出:“宁见苏丹人的头巾,不见罗马的三重冕”的世界名言。

15世纪的佛罗伦萨大公会议召开,东罗马帝国在受迫于奥斯曼帝国领土扩大导致的政治危机背景下,授意正教会对和子说进行妥协,同意圣灵同时出自圣父与圣子的理论以便安稳局势,但当时正教会有一名出席代表对这项决议持有异议而拒绝签署和议书,最终东、西教会和议失败。而得不到西欧大规模援军的东罗马帝国也自此灭亡。

宗教改革

自西罗马帝国遭日耳曼民族的东哥特人灭国之后,在称作黑暗的中世纪的中世纪,天主教会开始包办一个人从出生的洗礼、结婚的婚礼到死去的葬礼,并成为特殊环境下约束人们律己生活、维持社会秩序的组织。而修道会的成立,也使得基督教成为西欧的学术权威。此后,主教陆续组织起教徒收复被荒废的无主之地。公元6世纪,意大利在教宗额我略一世[格里高利一世]带领下抵挡住了伦巴德人的入侵,自此成为政治势力。而教廷也在政治化的过程陷入腐朽,从第八次大公会议以降,历任教宗陆续将正教会反对的章要写入大公教义,也使得大公教义丧失了普世性,成了权利的工具。

公元15世纪,随着年西欧中世纪的结束,西方基督教在文艺复兴的政教分离与人道主义主流思想背景下,产生了针对旧教的新教理论,而罗马教会也在康斯坦茨公会议上宣布将进行从头到身体的改革,但没能成行。教会的腐朽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于是16世纪初,德国的马丁·路德以教会贩卖赎罪券为中心,开始了一系列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的改革运动。此后,德国到北欧的基督教会纷纷响应路德,脱离曾经唯一的罗马教会。是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

路德的同时代,新教改革派先驱慈运理提出唯圣经论。此后法兰西王国的约翰·加尔文提出了双重预定论,以长老制的教会为基础在瑞士组织起自己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得到苏格兰的约翰·诺克斯为首者响应。 与此同时,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也借离婚问题,将国内的天主教会独立出罗马教廷,成立英格兰国教会(安立甘宗)。自此更正主义基督教(新教)的三大宗派成型。但初期的英格兰国教会仍在大公教义和更正教义之间摇摆,直到伊丽莎白一世提出中道政策(via media),并以此迎来伊丽莎白王朝的文艺复兴。

1545年,天特大公会议召开,更正派教会与天主教会达成和解,而天主教会整顿纲纪的问题没有取得满意进展。但随着宗教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天主教会也诞生了以依纳爵·罗耀拉的耶稣会为首的新兴修道会。耶稣会在欧洲传道的同时,也借助地理大发现的契机,将基督教带到了亚洲、非洲、美洲世界各地,并因为尊重各地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使得基督教自此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多信徒的宗教。

17世纪初,因德国的三十年战争导致西欧陷入荒废阶段,主流社会开始进行对战争原因的反省,继而开始否定人格神、否定耶稣的神性、否定奇迹,以及用自然神论重新解读圣经。是为宗教改革后的欧洲启蒙时代。而自由主义神学和康德哲学的出现,也让天主教会和越来越多的新教派发生不可调节的根本性矛盾。但随着不可知论、泛神论、无神论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蔓延西欧大陆,越来越多的人退出教会,整个基督教社会都陷入信任危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马克思就发出:“圣经是神圣的,但宗教是鸦片”的世界名言,并以此宣传与原始基督教描写的理想社会相同,但又更实际的共产主义。

清教徒革命

基督教在英国自伊丽莎白一世以降,主张彻底清除天主教会残余的加尔文宗清教徒,因为遭到政治上的镇压,或为实现政治、宗教目标去到了美国,或皈依了国教派,或皈依了其他非国教的新教宗派。直到之后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清教徒爆发了清教徒革命,并一度推翻王权建立共和,最后王政复辟。经过这次光荣革命,议会权相对王权已占据上风,确立了国王以下的议会制和君主立宪制,为后来议会的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工业革命、殖民帝国主义奠定基础。 是为近代史的开端。

基督教在远离欧洲的美利坚合众国,因政府从建国开始既推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政策,而受到新教各派移民的青睐,成为基督教百家争鸣、多样化发展的新大陆。18世纪,伴随着美国的大觉醒运动为代表,以及信仰复兴运动、再临运动、五旬节运动在内的宗教运动陆续发起,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兴宗教和邪教组织,并波及到欧洲与世界各地。19世纪,在信仰复兴运动的背景下,新教各派开始将传教的注意力投到美国以外。20世纪初,围绕自由主义神学,新教进行了以梅钦为首的讨论,美国新教分成采用自由派神学的主流新教、主张圣经无误的福音派神学两派。

而受到欧洲格局的变化,以教皇至上和反近代化为主流的天主教会,则先后被拿破仑一世没收了教皇国,又在维也纳会议及其后的普法战争式微,直到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限制在罗马城内。1864年,庇护九世将启蒙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在内的思想列入谬论表,并将教皇首座权、教皇无误说写入教义,后者也导致老派天主教会为首的教会脱离。但19世纪后半叶,随着英国在内的英语国家相继废除了对天主教徒的不平等对待,以及爱尔兰大饥荒造成爱尔兰天主教徒向北非为首的世界各地移民,天主教会迎来了转机。

东方基督教的正教会方面,俄罗斯正教会自彼得大帝死后,因俄罗斯帝国其后的罗曼诺夫王朝皇帝保护国家的西欧近代化,受到了国家管制。1721年,莫斯科大主教被废除。受此影响,正教徒在18世纪后半叶的阿索斯山开始了正教修道精神复兴运动,诞生了圣塞拉芬为首的修道士。而为不受西方教会改革的影响,延续正统精神,司铎们将4世纪至15世纪历代正教圣人的文集汇编于《慕善集》出版。而奥斯曼帝国范围由普世牧首统一管辖的教会,随帝国逐步解体而纷纷成为独立教会,直到1850年雅典大主教承认其牧首权,成为首位但平权的联盟体制。而其他东方正统教会也开始在19世纪移民到美国、澳大利亚为首的国家。

普世教会合一

1929年,梵蒂冈城国根据拉特兰条约建立,成为象征性国家。但失去政治权利的天主教会为求自保,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身边兴起的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为首的法西斯主义采取了退让政策,又在西班牙内战站在德国、意大利支持的佛朗哥一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教皇庇护十二世外交上默认了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大屠杀,暗地里则资助盟军军费、接收犹太人进入罗马,命令各地教会为犹太人办假施洗证、提供衣物和药品。1944年,犹太教首席拉比就此表达了感谢,而希特勒闻讯则叱骂庇护十二世为“犹太人爱好者”。[113] 但天主教会二战期间的软弱外交,以及对法西斯主义不清不楚的态度,造成其在战后备受争议,促使教内主张第二次宗教改革的声音成为主流。

20世纪以降,随着共产主义革命的兴起,东方基督教的正教会受到了压制。祭司不能穿着祭服在教堂外礼拜,不能在墓地祷告下葬的死者。1931年,苏联总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下令炸毁了历史上沙皇为纪念基督教拯救俄罗斯而建造的救世主大教堂。直到苏联,巴尔干半岛在内的共产主义国家相继解体后,正教会恢复正常化发展。

另一方面,1846年,为应对德国的自由主义神学,位于英国的福音主义联盟提出了新教福音主义信仰9项原则。是为基要主义。1910年,新教在爱丁堡举行了世界基督教大会,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在内的各教派到场,商讨教会合一。1948年,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成立。[114] 是为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此后新教各派受信徒减少影响,陆续就洗礼、圣餐、职阶达成一致,联合教会[United Church]诞生。1961年,俄罗斯正教会代表正教加入WCC。20世纪末,希腊正教会与叙利亚正教会达成教义一致。埃及的科普特正教会也作为WCC的一员在非洲展开活动。

1960年代,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召开,保禄六世[保罗六世]向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发出积极信号,并强调基督是天主与人类间唯一的中保,圣母中保的角色完全隶属于基督。1965年12月7日,天主教会和正教会在罗马和东方的法纳耳,宣读了相互宽恕书,取消了东、西大分裂以后判处了900年的绝罚。

1999年10月31日,新教的路德宗世界联盟和天主教会双方高级代表就“因信称义”问题在德国奥格斯堡签署《成义联合声明》,强调人的得救和成义,除了来自神白白恩赐的圣宠外,也需要人本身的努力来配合神所赐的得救圣宠。双方在联合声明的“成义”教理上取得基本共识,撇除谴责。结束了双方自宗教改革后延续了500年的争执。

2006年7月23日,在韩国举行的世界卫理公会大会上,卫理公会[遁道宗]也接纳了该份声明。2007年,东正教会的普世牧首同意教宗为东、西天主教会共同的第一主教。

国际影响

政治

基督教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最大的宗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三(旧教)、第四(新教)宗教。 该教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G8)与经济大国二十国集团的19个国家及1个联盟里,是日本以外的7个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与其他6个经济大国的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南非以及欧盟13个国家的最大宗教,在印度尼西亚、韩国及中国3国也是主要宗教之一。

完全基督徒组成的国家及地区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梵蒂冈,以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新教)的皮特凯恩群岛。 法定唯一国家宗教或政治面貌的15个主权国家包括罗马天主教会的梵蒂冈、阿根廷、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摩纳哥,以及东正教会里希腊教会的希腊、 亚美尼亚宗徒教会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正教会的格鲁吉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的埃塞俄比亚,还有新教安立甘宗里英格兰教会的英格兰、[121] 路德宗里丹麦教会的丹麦与冰岛教会的冰岛、挪威教会的挪威。

根据2000年代最后一年统计,信仰该教人口最多的地区是欧盟,人口在3.43亿以上;不包括欧盟的十个国家则是美国、巴西、墨西哥、俄罗斯、菲律宾、尼日利亚、刚果(金)、中国(大陆)、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人口分别在2.4亿和0.54亿之间。千万以上人口比例最高的十个国家是希腊、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赞比亚、罗马尼亚、瓜地马拉、波兰、刚果(金)、墨西哥,不信比例在3%以内。[123] 不信比例在10%以内的一共52个。[123] 整体信仰人比例在50%以上的广义基督教国家126个,包括美国;其他71个比例在50%以下的属于非基督教国家,包括5%的中国。

截止2014年,全球总人口72亿746万,广义基督徒23亿7561.9万,注册22亿6582.4万,参加礼拜者15亿7123.5万;增长率1.32%,继续保持第一大宗教地位,但不及伊斯兰教1.81%增长率。全球总人口48亿3184.1万不信该教,包括伊斯兰教的穆斯林16亿6072.9万、泛印度教徒10亿19.3万、无宗教信仰者6亿8300万、佛教徒5亿1359.3万、民间信仰华人4亿3641.3万、民间宗教信仰者2亿5067.2万、无神论者1亿3653.3万、新兴宗教6366.9万、锡克族2551.1万、犹太教徒1406.4万。其中罗马天主教会12亿1995.2万,东罗马正教会2亿7996.1万,更正派教会4亿4144.4万及圣公会9226.8万,独立或小众的更正派教会、正教会、天主教会等4亿770.3万,未分类1亿979.5万。

1927年至今,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封面的基督宗教人士,包括天主教会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62)、若望·保禄二世(1994)、方济各(2013)。[126] 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宗教人士,包括信义会普世教会合一运动领袖纳坦·瑟德布卢姆、卫理公会基督教青年会领袖约翰·瑞利·马特、浸信会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圣公会人权运动领袖德斯蒙德·图图,以及天主教会人道主义工作者乔治·皮尔、加尔各答的德肋撒(特蕾莎修女)、西门内斯·贝洛。

2008年,梵蒂冈教宗领衔的天主教会信徒被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取代,逊尼派穆斯林成为全球政治人口第一大的单一族群,退居第二。 而在历史上,以英国、美国为首的新教国家或俄罗斯为首的东正教国家,也习惯以新教徒、东正教徒与天主教徒的比例来判断内政是否受梵蒂冈影响和控制。美国第一位天主教徒总统约翰·肯尼迪从竞选到当选,就贯穿着非议和不信任。是为天主教阴谋论。

哲学

基督教(天主教会)因早期的宗教化需求,所以根据亚里士多德为首的古希腊文明,构建了一整套唯心主义哲学及科学理论体系,成为西方世界的学术权威,瓦解了罗马帝国的奴隶制社会,使欧洲在中世纪进入肉体上相对自由的封建制社会。日耳曼、法兰克、盎格鲁为首的原始民族政治家,通过普及基督教而步入文明。但受大环境的局限,当局者也禁锢和打压过教会内部培养的日心说先驱哥白尼、伽利略,并对激进的布鲁诺处以了火刑;还有加尔文宗处以火刑的塞尔维特。成为教科书里封建传统、阻碍科学发展的反面教材。

随着科学发展,理论和假说得到实际证实和社会的认可,历史上被认定为危害社会稳定的冤案被教会陆续平反。也出现了天主教会神甫、现代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和宇宙大爆炸理论之父的乔治·勒梅特;加尔文宗新教长老教会长老的电力工业之父迈克尔·法拉第和牧师的斯特林发动机之父罗伯特·斯特林。

根据21世纪《自然》杂志抽取自美国1000位物理学家、数学家的调查结果统计,39位相信有神。 而科学家们对基督教的态度也分为新教公理会信徒,后为摆脱宗教对创意的禁锢而退教的托马斯·爱迪生;本不信教,但因科学理论遇到瓶颈,而借宗教寻找真理的艾萨克·牛顿。

但基于圣经的创造论,新教福音派、基要派、自由派(右派)及传统的大公派、正统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和反对进化论、克隆技术、脑科学、同性恋、堕胎合法化、离婚在内的文化普及,成为与自由主义相对的西方保守主义代名词。

文明

建筑领域

中世纪,西欧各国开始批量兴建天主教堂和修道院,11世纪罗马式建筑、12世纪哥特式建筑、15世纪文艺复兴式的大教堂,成为欧洲建筑史和教会建筑史并行发展的特殊时期,以及欧洲古典文化和城市象征的一部分。新教的“无形的教会”[Unsichtbare Kirche]理念,也影响到“包豪斯之父”沃尔特·格罗佩斯为首的近代建筑家建筑风格;东欧的东正教会则依托于拜占庭式建筑自成一派,后又融入了西欧的新古典主义在内的建筑元素。而最初用以接待旅客、照顾伤者和濒死者的修道院,则成为医院的原型。

美术领域

早期基督教美术,即天主教会美术,是建立在古罗马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古罗马美术的写实风格,基督教美术更注重写意。中世纪,教会的教堂成为美术的最大发挥平台,圣人肖像画和圣传被画成壁画、绘画,并成为嵌入窗户的彩色玻璃、圣像、祭坛以及各式各样被摆放的圣器。而祈祷书在内的插画,也在欧洲美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12世纪文艺复兴,融入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文化的作品陆续面世,并在13世纪后半叶得到公认。直到一度废除的罗马帝国世俗美术再次复兴取代基督教美术成为主流。而东方教会出于维护正统教义的一部分,对圣象在内的美术品沿用古典样式,直到文艺复兴,以及18世纪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教会,也开始在抽象派作品融入写实派风格。

音乐领域

音乐艺术作为基督教礼拜的一部分,发展成为独特的基督教音乐风格。最早由使用高低重音和希腊语为通用语的希腊教会[东正教],整理出8套教会旋律[gregorian mode],又将祈祷文全部以韵文形式书写,确立了圣句的咏唱体系,并影响到后来拉丁教会[天主教]的额我略圣歌[格里高利圣咏]。公元9世纪,拉丁教会在单旋律的额我略圣歌加入奥尔加农声部,创立双旋律的复调音乐体系,又将口耳相传的旋律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带动了使用五线谱的记谱法、和声法、对位法在内的音乐理论发展。西方基督教对管风琴的偏爱,也让大型风琴迎来全胜时期。而东正教会出于正统教义,以不使用乐器的拜占庭圣歌自成一派,又在传入俄罗斯以后发展出一套无伴奏音乐体系,并使用纽姆记谱法和钩记号[Крюки]记录旋律。

文学领域

中世纪民间流行起基督教圣人们的传说故事,13世纪由天主教会主教雅各伯·霍拉金[Iacobus a Voragine]编入《黄金传说(Golden Legend)》出版,对其后的欧洲文学影响重大。而基督教本身在圣经福音书提到的耶稣受难,以及承继于犹太教《希伯来圣经》(旧约)的创世纪、诺亚方舟、摩西出埃及记、众士师的年代记在内的故事,也成为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大审问官》为首文学家作品的创作中心或灵感来源。而由圣奥斯定、依纳爵·罗耀拉为代表的基督教圣人也带动了回忆录文学体系。

世俗

影响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百大人物里,75位出身基督教。 其中早期基督教3位、天主教会31位、俄罗斯正教会4位,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安立甘宗13位、路德宗5位、加尔文宗10位、其他6位,以及神体一位论2位、詹森主义1位。 实际从事宗教活动的包括创始人拿撒勒的耶稣(3)、民间信仰化的保罗(6)、宗教化的君士坦丁一世(26);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23)、约翰·加尔文(55)。[139] 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50)、奥斯定会创始人圣奥斯定(53)、奥地利神父孟德尔(59);10位候补人物还包括天主教会的托马斯·阿奎纳。

近代以来在主体信仰路德宗的诺贝尔奖开办国瑞典、挪威,自1901年到2000年间的100年,基督徒获得过物理与化学65.3%,医学62%,经济54%,文学49.5%。 总计得奖者654人,包括423个奖项,占65.4%。其中政治倾向同属新教的人,获得210项,占32%。无特别政治倾向或宗派不详者133项,占20.3%。另有天主教会11.6%,东正教会1.6 %。 截至2010年代,累计超过850人获奖。而约占世界人口1/3的基督徒,获得了1/2的奖项。但不及犹太教20%的比例。

基督教主要节日包括圣诞节,原为罗马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生日,基督教国教化后改为纪念耶稣;复活节,纪念耶稣的复活,象征重生与希望;受难节,纪念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升天节;圣灰节。还有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的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命名日;北美洲的感恩节。

中国基督教

传入中国

历史上基督教主要分四个阶段官方传入中国,民间则可追述至东汉。 唐朝贞观九年(635),东方亚述教会(景教)上德阿罗本从波斯国带经书、圣象历经跋涉到达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龄在长安西郊主持仪仗迎接阿罗本入宫,留在藏经阁翻译经书,并且在寝宫讲经问道。当时的神阶词语多借用佛教。

唐朝贞观十二年(638)秋,唐太宗认为基督教义主张的正真,于是特别下诏准许亚述会在唐朝传播,同时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教堂。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尊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教会极盛时达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信徒20万众的规模。[144]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遭遇波折,但在玄宗保护下得以延续。唐武宗即位后,废除佛教,同时也废除掉基督教。自此衰退。

公元13世纪,罗马天主教会陆续由教皇英诺森四世派方济各会的柏郎嘉宾到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尼各老四世派方济各会的孟高维诺到元朝的大都传教;1310年,方济各会开始在泉州建造修道会。而唐朝灭教后遗存在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亚述教会,以及俄罗斯人正教徒(东正教)也随着元朝一起入主中原,是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也里可温教时期。元朝灭亡北迁后又再次中断。

公元1551年,耶稣会的圣方济各·沙勿略认为日本有基督徒而中国没有,于是从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到广东上川岛,但因明朝海禁无法入大陆传教,不久后病死在岛上。1553年葡萄牙人陆续进入澳门直到租借,公匝勒为首的耶稣会士也得以在澳门传教。1555年7月20日,公匝勒和伯莱笃再次来到沙勿略到过的上川岛。但最终放弃,回到澳门。

公元1561年,日本养老的神父巴尔达·撒加高、狄野高·贝勒拉、方济各·贝勒兹、代宰拉和平托相继进入澳门传教,最终经广东政府批准在今圣安多尼教堂附近用稻草盖起一间名为天主教圣母堂的小教堂。1563年,发展至9位神父和900人教徒规模,当时入教分为本地居民直接入教,和广东各县居民每年一次赴澳门入教。1566年,教皇庇护五世任卡内罗为澳门主教。1576年1月23日,东亚基督教发源地的澳门教区成立。

而在同一时期,东印度教区巡查师范礼安为继承沙勿略在明朝境内传教遗志,开始着手让欧洲宣教士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长期派遣方针。最终选出的罗明坚于1579年到达澳门开始学习汉语。明朝万历十年(1582),利玛窦作为罗明坚的助手被允许在广东肇庆传教和建设教堂。1601年,利玛窦实现进京,并翻译了众多的基督教义和科学典籍。利玛窦去世后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西字奇迹》基础上,与汉人王徵修订编制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汉字拼音字字汇》。

此后耶稣会的后继者们,活跃在明朝和清朝的宫廷中心,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西洋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尽数传入。代表人物包括将西洋科技传入的熊三拔、明末清初将历法传入的汤若望、清朝康熙皇帝委以工部侍郎信任的南怀仁、《康熙帝传》作者白晋、尼布楚条约交涉代表的张诚和徐日升、康熙皇帝逾20年近侍的巴多明、完成《皇舆全览图》实地测量的雷孝思、康雍乾三朝御用画家郎世宁,以及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翻译成拉丁文推广到欧洲的第一人钱德明。

清朝雍正五年(1727),俄罗斯哥萨克族移民北京等地,正教会(东正教)也得以自元朝后再次传入。但另一方面天主教会多明我会不满耶稣会的中国化适应策略,将耶稣会在中国容许偶像崇拜的问题提交教廷,导致罗马教廷与清朝皇室发生中国礼仪之争,且在后续事件过程逐渐从宗教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1773年,耶稣会在中国解散。正教会成为中国基督教的独流。

本色化运动

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在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支持下,新教宗派之一的伦敦宣教会传教士马礼逊开始在中国活动。马礼逊在澳门先后完成发行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和第一部完整汉译《圣经》。但由于当时清朝政府对基督教实行禁止政策,所以只能在广州秘密传教。而马礼逊之后的新教各派传教士,也主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中文和后续的圣经翻译工作上。在翻译过程中,牧师们对用词准确性和修辞手法的讨论持续进行。

清朝咸丰八年(1858)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1560)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基督教得以在中国境内正式恢复传教。包括分别代表各新教宗派的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部会、美浸会、美国圣公会、英行教会、美国长老会,和天主教会的修道会耶稣会、奥斯定会、多明我会、巴黎外方传教会、遣使会、圣母圣心会、圣言会的传教士。而在华真正立足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的传播和发展。

道光十四年(1843),洪秀全自称耶稣的弟弟,基于《劝世良言》建立拜上帝会,后又建立太平天国。[153] 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由于列强加在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教案的不断发生,以及拜上帝会借基督教名义起义失败的恶劣影响,促使中国基督教徒决心摆脱外国宣传机构的控制,自立教会。1873年,中国人的第一个自办教会成立。1918年“中华国内布道会”成立。是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运动,即中国基督教。

民国十一年(1922),中国基督教大会在上海召开,新教各派组织的中国基督教“本色化”正式开始,该会议提出了中国本色教会的原则就是“自养、自治、自传”。在组织体系上,中国基督教开始了朝向本色化的结合和创新,出现了教派合一的趋势和突出“中华”的观念。在政治态度上,本色化运动也明确表明反对不平等条约,并积极参与到废除这种条约的运动中来。

共和国元年(1949),天主教会有300万中国教徒,新教各派也发展到教徒70多万人。共和国三年(1951),中国基督教各派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1954年,中国基督教领袖和知名人士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共和国八年(1957)7月,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从此,中国基督教各派完全断绝了与外国教会的联系,走上了自立发展、爱国爱教的道路。是为三自爱国运动。

   (注: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